第二百六十三章 、圣旨

类别:历史军事 作者:新海月1字数:4831更新时间:25/02/06 11:34:06
    扬州府。

    “简直欺人太甚,我……”

    问候人全家的话,到了嘴边,裴云轩又强行咽了回去。

    打发一支民团过来,摆明就是敷衍了事。

    亏他还付出了大代价,结果收获的就这。

    心里有火没用,舞阳侯要优先保障湖广战场,理由非常充分。

    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。

    放眼整个大虞朝,湖广都是第一粮仓。

    不光是产粮最多的省份,同时也对外输出粮食第一大省。

    拿下了湖广,才能解决军粮问题。

    江南虽然同样是产粮大省,可自身的消耗也大。

    除了种地的农民外,还有大量的工人、手工业者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江南士绅力量强大,地方衙门在这里的话语权有限。

    想要筹集粮食,需要和地方上的士绅商量。

    偏偏这些家伙一个比一个贪婪,前面从江南地区筹集的好米,运到前线的时候就变成了糟糠。

    朝廷追查,至今没有一个结果。

    此前两广的军队都吃过亏,裴云轩做出再多的承诺,人家都不信。

    除非他能够先拿出,可以供应二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,不然优先湖广的战略无法改变。

    下面协调不了,指望上面干涉,同样不现实。

    朝堂上,江南系已经陷入众矢之的,正在遭遇各方围攻。

    哪怕提前有准备,安排了家中长辈避祸,还是免不了有意外发生。

    受战争影响,最近半年时间,多名出身江南地区的官员被迫离职丁忧。

    连带着派系力量,也跟着遭受重创。

    这一离任,就是27个月。

    原来的人脉关系,全部被打乱。

    到时候重新复起,还有没有位置,谁也不知道。

    因为丁忧守孝,回来降级使用的官员,也不是一个两个。

    多方面的因素汇聚在一起,共同造就了眼前的尴尬局面。

    “总督大人,有援兵总比没有的好。

    湖广的团军也是有些战斗力的,除了军纪不好外,其他方面还能凑合着用。”

    古有文委婉的提醒道。

    在他看来,湖广团军是一柄双刃剑。

    如果想要大用,那就必须制作刀鞘,把他们给约束住了。

    不然使用他们剿灭叛军,那就是一场灾难。

    当然,在抑制叛军复起的问题上,团军做的非常漂亮。

    只要他们耕耘过的地方,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复叛,也不可能发生复叛。

    后遗症就是地方上比脸都干净,方圆数十里都很难看到人烟,地方官到任后要骂娘。

    “不必多言,既然是去解南京之围的,那就让他们去南京吧!

    光江北这几个州府,能够提供的钱粮有限,我们养不起那么多兵。”

    裴云轩一脸无奈的说道。

    围剿叛军最大的难题,从来都不是军队。

    只要兜里有钱,什么样的军队,都可以给练出来。

    偏偏在催收钱粮的问题上,他遇到了麻烦。

    刚想向士绅商贾加征一笔税款,就爆发了士子抗税运动,吓得裴云轩急忙叫停。

    现在的江北各府,士绅他惹不起,商贾的钱也收不起来。

    底层平民的税可以收,但是他没胆子继续加征。

    作为地方官,必须考虑统治成本。

    每加征一次税款,地方上就会发生一系列的乱子。

    现在叛军在旁边虎视眈眈,此时内部发生变故,就是要命的事情。

    厘金制度确立了下来,可加征起来的税款,真心没几个。

    说句不好听的,哪怕是最穷的广西省,现在每个月征收的厘金都比他多。

    这不是一句战争影响,就能够解释通的。

    真要是能认真落实政策,光一个扬州府贡献的厘金,就应该远超广西。

    没有办法,官员分润成为了常态,不是个人能够改变的。

    每一层剥一层皮,就算是收取再多的钱,到了上面也没多少。

    裴云轩不是没有上门游说,想要改变现在这一切,可惜大家都是精神上支持。

    到了具体执行的时候,一个个又变得和光同尘。

    在这种背景下,让他拿出大量的钱粮来,根本不可能。

    毕竟,客居江北的京营、鲁军,以及大量的本地军队,都要他这个总督发饷养着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刚刚忙完秋收的北方大地,本该是万家喜悦的时候。

    可惜今年大家都高兴不起来,北虏入侵的消息,现在传的沸沸扬扬。

    哪怕是号称最安全的京师,此刻也是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不同于以往的劫掠,北虏这次寇边,还拉上了鬼方一族。

    据外面流传的小道消息,有说胡人集结了三十万大军的,也有说是四十万的,甚至还有说五十万的。

    甭管胡人联军有多少人,反正敌军撕破了长城防线,正奔着京师而来。

    现在京中已经戒严,朝野上下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“诸位爱卿,北虏大举进犯,大家可有应对之策?”

    永宁帝一脸疲惫的问道。

    自从北虏十月犯边开始,他的心情就没有好过。

    不是这里沦陷,就是那里告急。

    寄予厚望的宣大总督,没有能够挡住敌军的兵锋。

    负责对付北虏的辽东都师,表现更是糟糕。

    别说是牵制敌军,北虏主力从宣大绕路,他们居然一点消息都没收到。

    究竟是这帮家伙废物,还是收到消息,故意隐瞒不报,谁也说不清楚。

    反正大虞朝在这场战争中,表现的非常糟糕。

    敢出城拦截敌军的部队,尽数被敌军击溃,宣大一线的部队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“陛下,下诏让天下兵马,过来驰援京师吧!”

    兵部尚书万宇轩率先开口说道。

    为了挡住敌军,各种办法兵部都用尽了。

    结果除了兵败,还是兵败。

    偶尔赢得一两场小胜,也会在文官的干涉下,很快变为大败。

    没有办法,大虞朝自诩军神的人太多,想要表现的官员太多了。

    许多熟读兵书的文官,都想要证明一下。

    “现在大量的军队,都集中在南方,围剿白莲教叛军。

    此时下诏勤王,大家一窝蜂的往京师赶,南京可就危险了。

    京中尚有十几万大军,就算打不过胡人,但守卫城池还是不成问题的。

    胡人不擅长攻城,现在只需勒令各府坚壁清野,把物资全部汇聚在城中固守。

    没有东西可抢,胡人自然会退去。

    为了给敌人施压,可以让辽镇兵马,伺机深入敌后搞破坏。

    北虏主力倾巢而出,正是削减他们战争实力的最佳机会。”

    景国良略显无奈的说道。

    这场仗打的太过憋屈,很多明明不该牺牲的军队,都因为错误指挥给葬送了。

    他想破脑袋都不明白,宣大总督李志鸿脑子里装的是什么。

    很多城中就几千部队,不赶紧组织青壮固守城池,居然逼着将领出城决战。

    从长城防线到京师,中间那么多要塞坚城,大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    现在局势糜烂,下诏勤王看似是最佳选择,实际上却是隐患重重。

    且不说对江南战场的影响,光各地援军抵达的时间、陆续,都不尽相同。

    分批次抵达的援军,很有可能被敌人抓住机会,逐个击破在战场上。

    本来大虞的处境就不好,再折损一些精锐出去,后面的日子就更难过了。

    以朝廷目前的财力,未来精兵数量,只会越来越少。

    哪怕现在的精锐,也会因为钱粮供应不足,慢慢消磨战斗力。

    “成国公,此言差矣!”

    “我大虞乃天朝上国,岂能让胡人来去自如。

    北虏居然敢孤军深入,那么就要趁此机会,把召集天下兵马把他们留下。

    让天下人知道,我大虞不是他们这些宵小可以窥视的!”

    内阁大臣谷嘉熙当即反驳道。

    勋贵集团,最近这些日子越来越不安分了。

    趁着他们不留神的功夫,居然培养出了一批年轻将领。

    倘若不赶紧压制下去,让这些人成长下去,逐渐掌握了大权,后面就压不住了。

    偏偏现在局势复杂,必须要依仗勋贵们卖命。

    尤其是接下来的京师保卫战,肯定是要交给勋贵负责。

    涉及到江山社稷和自己的小命,再怎么想争权,也不敢在这种时候瞎搞。

    勋贵主持京师保卫战,战后在朝中的影响力必然大增。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必须让九边将门参与进来,分薄勋贵一系的功劳。

    本质上,玩的还是平衡策略。

    至于留下北虏,那只是一个政治口号。

    真打起来,能够斩杀万儿八千敌军,就算了不起的胜利。

    并非大虞军队不能打,主要是朝廷的财政支撑不住。

    朝廷拨款不及时,下面的将领根本不敢血拼。

    一旦麾下军队损失惨重,朝廷没办法给他们补足损失不说,甚至连抚恤金都要拖欠。

    “谷大人说的不错,我大虞泱泱大国,岂能受一群胡人的欺辱。

    倘若不组织反击,未来史书上,我等都是历史的罪人!”

    首辅万俊辉跟着表明了立场。

    看得出来,文官集团在压制武将的问题上,现在已经达成了统一。

    不过计划,还是太过空洞。

    口口声声说着反击,到了具体行动上,一套靠谱的方案都没有。

    除了召唤援兵外,没有有价值的建议。

    从军事上来看,还不如让辽镇深入敌后,玩儿换家战术。

    大家一起玩儿杀人比赛,把北虏年轻一代全部都给弄死,断了他们的根基。

    “嗯!

    拟旨,让天下兵马速来京师勤王。

    正在参与围剿叛军的部队,不在征召范围之中。”

    迟疑了一下,永宁帝做出了决策。

    并非成国公的提议不好,内心深处他也想派人把北虏年轻一代屠戮干净,可这会有损名声。

    符合帝国的利益,却不等于大家能接受。

    放任敌军在境内肆虐不管,就为了断绝北虏的根基,读书人能把他骂死。

    对自己的生前身后名,永宁帝一直都很看重。

    换成先帝朝时期,北虏就不敢这么玩。

    倘若几年前出现这一幕,九边之兵在第一时间,就会杀入了大草原进行报复。

    大虞人口众多,死上几百万,也伤不了元气。

    可北虏不行,他们一共就那么点儿人口。

    年轻一代被屠戮一空,甭管他们现在多么牛逼,都难逃灭族的命运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广州府。

    一队队士兵,整齐的排列在校场上,等待着舞阳侯训话。

    原本约好的十月出兵,解南京之围,硬是被拖到了十一月。

    此刻的南京城已经摇摇欲坠,为了催促他们加快速度,江南南边的信使是一波接着一波。

    好在拖延时间,李牧是有经验的。

    光誓师出征的仪式,就折腾到了现在。

    本来该直接登船,硬是把部队从各地拉到了广州府,搞誓师大会。

    按照计划,出兵要拖延到十二月份,现在才十一月中旬。

    前两天的借口是天气不好,海面上风浪大,不适合行船。

    今晴空万里,天气的借口不能用,所以该舞阳侯生病了。

    “提督大人,京中传来消息,北虏犯边。

    皇上下旨召集天下军队勤王,总督大人邀您过去议事。

    ……”

    “抱歉,诸位。

    皇上下旨勤王,那么原来的军事计划,现在就只能取消了。

    传令下去,誓师大会取消,全军返回各自营地正常训练。”

    李牧故作无奈的说道。

    现在可不是他不想救南京,而是皇帝下达了圣旨,他这个做臣子自然要执行。

    事实上,北虏犯边的消息,他就收到了消息。

    只是没有想到,局势会这么严重,需要召集勤王之军。

    “提督大人,可南京……”

    不等身后之人说完,李牧就挥手打断道。

    “竹溪先生慎言,陛下既然下达了圣旨,自然是全方面考虑过的。

    我等做臣子的,也要理解陛下的难处。

    本将知道事情太大,一时半会儿你们接受不了,不如和我一起去总督府了解一下情况。”

    妥妥的敷衍之语,偏偏几人毫无办法。

    作为江南总督派出的代表,为了催促李牧出兵,最近这些日子这些人可是天天跟在他身后。

    讨厌的要死,偏偏这些家伙还是有名的大儒。

    打又没法打,骂又骂不过。

    想要折腾一下他们,又怕把人给弄死了,搞得李牧都没了脾气。

    不光他受到了骚扰,舞阳侯也没有例外,生活同样受到了影响。

    现在情况不一样了,皇帝下达了圣旨,让他们进京勤王。

    再拿南京进行道德绑架,现在就丧失了作用。

    甭管南京多么重要,地位都要比京师矮上一头。

    何况还有皇帝的圣旨,政治加成就更厉害了。

    再充分的理由,也不能让他抗旨不遵。

    “哎!

    多事之秋啊!”

    胡子花白的竹溪先生,一脸绝望的感叹道。

    北虏来的不是时候,本来他都说服了李牧,出兵增援南京。

    万万没想到,到了誓师大会的时候,还能出现这样的意外。

    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