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9章 二杨相会

类别:历史军事 作者:见月明字数:4777更新时间:25/01/22 05:51:28
    法家理想中的世界,是把国家当做一个精密仪器,人是机器里的零部件。

    每个零部件的作用都规定死了,不想干就有各种处罚。

    不只是针对平民,包括皇帝权贵都是零部件。

    不过法家还是制定了改变阶级的路径,这个路径是可以跟随国家需求改变的。

    如果是战争年代,那就通过军功爵制来改变阶级。

    这台仪器就能变成最强大的战争机器。

    这么做的好处,是可以动用全国力量,去办成某一件大事。

    比如帮助秦国一统天下。

    可是这种制度,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
    也不允许人有主观能动性。

    人不是机器,是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生灵。

    法家的理想世界,是反人性的。

    商鞅变法,从百姓到权贵,都是受害者。

    清算他是秦国上上下下一致的要求,他不死才是奇迹。

    秦朝坚持建设法家理想社会,最终也被无法忍受的百姓给推翻。

    秦朝可以说,成也法,亡也法。

    而且,法家有个终极难题未能解决,那就是无法限制君权。

    他们设计制度的时候不相信人性,却又无法限制拥有人性的君主,这是最大的矛盾。

    无法解决这个矛盾,法家的理想世界注定无法实现。

    当然,法家之所以失败,究极原因还是他不把人当人。

    这是陈景恪在《大同世界》第二篇,《理想世界》里,对法家的点评。

    解释了他不喜欢法家的原因,也点明了为何法家能帮助秦国一统天下,又为何会被儒家取代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前几日,《何为大同》这篇文章发表,引起了天下人的讨论。

    其中以抨击居多。

    抨击最积极的,正是被打压的理学。

    然而真正有话语权的人,却都在等。

    等着《大同世界》正式发表。

    是抨击还是支持,都要等看到全貌之后才好决定。

    陈景恪也没有让他们多等,一周后《大同世界》正式刊印发行。

    而且初期印刷了十万册。

    他可以借用大明周报的发行渠道,做到了真正的全国同时发行。

    因此,造成的影响力也是无与伦比的。

    无数读书人冲到售卖点,抢购这部书。

    “哎,你之前不是一直骂安平侯狂妄吗?怎么还过来买?”

    “我这是为了更好的骂,才过来买的……你呢?不是说与他势不两立吗?怎么也来排队了?”

    “我和你一样,也是为了更好的骂才来买的。”

    周围人相视一眼,也纷纷说道:

    “我们也都是一样……”

    杨荣看着被围的水泄不通的书店大门,也是头疼不已。

    这几时才能轮到自己?

    最怕的还是轮到自己了,书没了。

    至于旁边那些人的话语,他也听到了,自然是一个字都不信。

    什么为了更好的骂陈景恪才来买书的?

    都是被地方推举,前来京城参加考核的人才,谁还不知道谁啊。

    还不是想趁考试前,多了解一下安平侯的思想,好在答题的时候占点便宜。

    当然,他倒也没有鄙视这些人。

    因为他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,才来买书的。

    只可惜出发的有点晚,走了好几家书店,不是卖空就是人多的挤不进去。

    就在他发愁的时候,突然见到有个人,正从里面往外挤。

    只是人太多,一个不小心就被挤倒在地,眼看就要被周围人给踩踏。

    杨荣连忙冲过去,双臂扒拉着就将面前的人给扔飞了出去。

    被扒拉走的人想要骂人,可看到他虎背熊腰,比寻常人大腿还粗的胳膊,顿时就到嘴边的脏话给咽了回去。

    杨荣可没空管那些人的心思,一口气将围在一起的人扒开,把那个人给救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兄台没有伤到吧?”

    那人似乎有些晕,好一会儿才恢复正常。

    然后下意识的看向怀里的书,发现完好无损才放下心来。

    直到这时,他才想到身边还有个人,讪笑道:

    “谢兄台救命之恩,让你见笑了。”

    杨荣的心思,却已经转到了那书上,大同世界,他竟然抢到了。

    他脑子本就灵活,心中立时生出一个主意,于是热情的道:

    “咳……举手之劳,兄台无需客气。”

    “某乃建宁府杨荣,应乡老所命前来京城参加考试,不知兄台……”

    那年轻人连忙道:“原来是杨兄,在下石首杨溥。”

    “也是应乡老所命,前来参加考核。”

    杨荣更是高兴:“原来兄台也姓杨,真是缘分啊。”

    杨溥也笑道:“是啊,说不得五百年前咱们还是一家呢。”

    杨荣大笑道:“哈哈……五百年前是不是一家不知道,但在下倒是想与杨兄续一续这缘分。”

    “我欲在状元楼设宴,请杨兄一定要赏光。”

    状元楼顾名思义,就是专门做士子生意的酒楼,讨个彩头嘛。

    杨溥却说道:“该我请杨兄才是,不过状元楼太喧闹了,不若换一清净处如何?”

    杨荣等的就是这句话,当即就说道:

    “是我欠考虑了,咱们也不要特意寻找地方了。”

    “不若就这样安步当车,走到何处算何处,如何?”

    杨溥也觉得这样很有意思,说道:“杨兄好雅兴,在下恭敬不如从命了。”

    于是两人就在大街上闲游起来,一边走一边闲谈。

    很快就互相搞清楚了对方的情况。

    还别说,俩人年龄相仿,虽然不是同一年生,但中间只隔了几个月。

    进学的年龄差不多,在学堂表现也都很出众。

    最神奇的是,竟然还是同一年获得童生身份,又在同一年通过院试成为秀才。

    又都是在去年获得了举人的身份。

    本来应该今年参加京考的,可惜太上皇暂停了科举。

    今年初新皇要求各地衙门推举贤良,他们两个都是二十来岁的举人,放在哪都是俊秀之才。

    都获得了推荐名额。

    然后就来到京城参加考试。

    这相似的经历,让两人都很惊讶,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。

    这也让他们对对方心生好感,关系迅速拉近。

    话说到这里,两人也没心思闲逛了,路边找了一家酒楼,要了个包厢开始深入交流。

    不过毕竟是初次见面,他们聊的还是比较保守。

    更多还是在交流学问。

    杨荣是正统儒学出身……是正统儒学,而不是被‘简化’之后的理学。

    他最擅长的是《孟子》,对诗词、书法都有极深的造诣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,他竟然通武艺。

    还不是一般的通,而是能上阵杀敌,冲锋陷阵的那种武艺。

    听到杨荣说自己通武艺,杨溥看了看他魁梧的身躯,没有丝毫的怀疑。

    双手上的老茧和浑身肌肉,太有说服力了。

    杨荣虽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,却对理学没有太深的感情。

    他甚至认为,二程‘简化’儒学是对孔子的背叛。

    所以,朝廷打压理学,他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,也没有受到牵连。

    当然,理学昌盛的时代,他不敢把这种想法表露出来。

    不过他非理学门徒,这一点亲近的人都知道。

    也正因此,这次朝廷要求举荐人才,乡里的父老才敢将他的名字报上来。

    杨溥也不是理学门徒,他虽然也读四书五经,但更偏向于治史。

    这也是他家境一般,却能被举荐的很大一个原因。

    能和他竞争的,很大一部分都因为理学标签被刷了下来。

    剩下的又没他有才,这个名额才落到了他头上。

    两人虽然所学不同,性情也不相同,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,却出奇的一致。

    以至于越聊越高兴,很快就聊到了政治上。

    两人对新政自然都是支持的,也都进行过详细的了解。

    只不过两人了解的方向不太一样。

    杨荣是福建人,更关注的是工商业:

    “自从开海以后,我们那里造船业和商业就繁华起来,许多人凭此过上了好日子。”

    “商业的繁荣,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,作坊遍地都是。”

    “很多作坊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做工,为了找人他们只能抬高人工价格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还有雇工法保障雇工的基本权益……很多人开始去作坊做工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在我们那里,去作坊做工比种地收入还高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商业的繁荣,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。”

    “交通便利之处,人都非常有钱,偏远之处依然如之前那般。”

    “直到第一期国家计划施行,朝廷鼓励地方修桥铺路、开通沟渠。”

    “还要求各地衙门,主动为本地的商品寻找出路……”

    “很多偏远地区的人,也因此享受到了好处。”

    杨溥赞道:“安平侯真乃天下第一智者,对局势的把控恰到好处。”

    “总能在恰当的时机,提出最恰当的变革,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安平侯是真目光如炬。”杨荣先是赞叹,转而又说道:

    “不过他的变革还是太过激进,以至于很多官吏都无法理解他的意图。”

    “有些了解了,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。”

    “国家计划的施行,其实并不顺利。”

    “福建算是变革的第一线,都尚且如此,内地省份想来情况更不理想。”

    杨溥颔首说道:“杨兄所言在理,国家计划在我们那里,几乎没有什么进展。”

    “倒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吏,大家的心思更多还是在除虫上。”

    血吸虫,两湖地区受灾最严重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光洞庭湖区域,就够两省折腾的了。

    而且这里的血吸虫治理不好,也会影响到下游的地区。

    目前来说,两省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除虫。

    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发展经济,只是重心不一样。

    朝廷这些年的新政,减轻了百姓的负担,即便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,百姓的日子也普遍好转。

    杨溥说道:“现在我们那的百姓,家家都有余粮。旧粮还未吃完,新粮就又入库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的日子,还要追溯到宋代。”

    两人又将老朱、朱标、朱雄英和陈景恪夸赞了一通。

    既然聊到了新政,话题自然就难以避免的谈到《大同世界》。

    读书人是最喜欢指点江山的,两人心里也憋了很多话。

    只是因为陈景恪身份特殊,他们又都是即将出仕的人,不敢随意和别人讨论相关问题。

    怕传出去断了仕途。

    因为方才的交谈,两人对对方都有了一定了解,也终于敢聊一些看法了。

    杨溥率先说道:“我喜欢读史,故而对唯物学做过了解。”

    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,诠释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化,确有独到之处。”

    “然而,我以为该学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,过于强调物的作用,忽视了‘心’本身的意义。”

    杨荣不禁点头,说道:“英雄所见略同,我亦有这方面的想法。”

    “这也是世人对唯物学抨击最多的地方。”

    非是这门学问不够优秀,而是有些极端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唯物学最为人诟病的地方。

    杨溥拿出自己抢到的《大同世界》,说道:

    “只希望安平侯的这门学问,不要有这方面的问题,否则恐非天下之幸。”

    杨荣眼睛直直的盯着这本书,说道:

    “那还等什么,赶紧看一看不就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杨溥哑然失笑,不过也没有再耽搁,他也同样有些迫不及待了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杨荣相邀,他早就回家闭门研读了。

    当下也没有再说什么,翻开书就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杨荣早已经坐在他旁边,一起阅读。

    第一篇正是何为大同,与报纸上的一般无二,两人只是扫了一下就翻过去了。

    第二篇名为《理想世界》,介绍了大同世界的含义。

    一个伟大的学说,必须要有一种人文方面的大关怀。

    一个能被用来治世的思想,必须要构建一个终极理想世界,树立一个参照物。

    有了参照物,大家才知道该不该相信你。

    信奉这个思想的人,才知道该向着哪个方向前进。

    这个终极理想世界,必须是美好的,可以在理论上达成的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儒释道都有自己的理想世界,但在这一点上,佛家做的更加优秀。

    儒家和道家在后来补齐了短板,也拥有了自己的终极关怀。

    大同世界,就是在先贤思想基础上所归纳出来的,终极理想世界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文章还详细的剖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,将他们学说里的终极关怀,以及想要构建的理想世界一一列出。

    当然,不全是赞美,也有批判。

    比如对法家的理想世界,陈景恪就毫不掩饰的表示了厌恶。

    认为其反人性,必将失败。

    并且明确表示,一个真正具有大关怀的理想世界,必须要达成物资、精神双满足。

    缺任何一点,都不能称之为理想世界。

    他的大同世界,就是基于此而构建的。

    看完这篇文章,杨荣和杨溥都不禁露出震撼之意。

    竟然真的有人,能具备如此广阔的心胸,悲天悯人的情怀。